就业信息
从洞头鹿西岛的碧海渔帆到永嘉楠溪江的古村炊烟,从瑞安东源村的木活字工坊到衢州金川源村的课堂,开云网页版页面登录130余支暑期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,正以脚步丈量山海,以专业赋能乡野,更将实践的触角延伸至西部大地,在跨域实践中书写着“实践砺青春”的生动答卷。
文化画笔:让非遗与古建“活”起来
“原来木活字的一笔一画里,藏着这么多讲究!”在瑞安东源村的非遗工坊里,“知语识文”实践队队员林雨桐跟着传承人学习排版时,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心得。这支队伍将木活字、蓝夹缬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跨界融合,推出的“文字纹样”文创产品上线两周便销售额达3万元,用创意让非遗“潮”起来。在苍南项东村,队员们带着老人用普通话诵读武状元项桂发的诗句,文化礼堂里的乡音与蝉鸣交织,成了最动人的文化传承声。而在苍南钱库镇第二小学的暑托班,队员们分组指导孩子们排练方言童谣《兑糖谣》,当稚嫩的童声用地道的蛮话念出《兑糖诗》,那些曾被文字局限的韵律重新获得了新生。他们一边深入村落记录方言童谣背后的文化故事,一边开展老年人普通话培训,让“方言传承与普通话推广”双向并举。如今,队员们协助蛮话传承人创作的《六言谣韵山海情》已荣获“浙江省十佳童谣”,更有望纳入省编地方教材,让乡土文化在创新中走得更远。
永嘉大若岩镇的稻田旁,“艺心向党”实践队把“山水音乐会”搬进古亭,竹笛与钢琴的旋律裹着荷香漫过田埂,让乡土情怀在音符中流淌。古建巡礼实践队则以科创之力为老建筑“保鲜”,在文成县平和乡,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将青砖黛瓦的街巷转化为三维模型,计划为5处老建筑设计“扫码听故事”导览功能,让古建“会说话”。
科技金融:为乡村注入“新动能”
洞头鹿西岛的码头上,创新创业学院“点亮乡村”实践队的直播间里热闹非凡。队员们举着手机穿梭在渔排间,向网友展示大黄鱼“逐浪野化”的生长环境,一场直播收获79.3万点赞,直接助农增收2万余元。台风天里,他们在民宿赶制宣传视频,渔民冒雨加固网箱的画面,让“鹿西大黄鱼”的生态故事打动更多人——科技赋能让海岛特产走出了大山大海。
苍南茶山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,商学院“乡与商随”实践队的“金融小课堂”充满童趣。孩子们用彩笔设计数字人民币标识,在“凤梨交易所”模拟竞价,当“5颗糖买一个凤梨”的喊声响起,满堂笑声里藏着财商意识的萌芽。“以前娃买零食只会伸手要,现在还会算‘性价比’了!”村民李大姐的感慨,道出了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成效。这支队伍连续四年扎根茶山,今年更联合上海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,将《财商教育手册》升级为涵盖“财商+安全+心理”的成长套餐,帮3个村的孩子养成记账习惯,让金融知识真正走进乡村。
教育阳光:守护成长的“七色光”
衢州金川源村的“乡村振兴讲堂”里,南孔实践队的任湖湖老师正教孩子们做“西瓜扇”。红黄绿三色卡纸在小手里翻飞,不一会儿,带着“瓜籽”的扇子便摇出凉风,孩子们举着作品欢呼,像捧着一个个小太阳。隔壁教室的烧箔艺术课上,金箔在黑色底板上舒展成“松鹤延年”摆件,有孩子捧着作品说:“要送给奶奶当生日礼物!”
消防基地的体验课更让孩子们难忘。试穿防火服时,小男孩林浩宇被头盔压得直晃脑袋,却坚持敬礼喊“我是小消防员”;看到消防员把被子叠成“豆腐块”,女生们悄悄把作业本摆得整整齐齐。“这些课比动画片还好看!”孩子们的童言,是对志愿服务最好的肯定。而在遥远的西部,这样的教育温暖同样在延续——温大学子通过西部计划奔赴那曲、新疆等地,把趣味实验、文化课堂搬进牧区学校,让成长的“七色光”照亮更多角落。
民族团结:西部计划里的“籽籽同心”
沿着西部计划的足迹,开云网页版页面登录“籽籽同心”实践队的身影出现在新疆、西藏等10余个地区。这支由维吾尔族、藏族、哈萨克族等多民族学生组成的队伍,正记录80名西部建设者的故事:有复旦毕业后返乡的国企管培生仁青拉姆,有把锅庄舞改成“踩云朵”游戏的幼儿园老师石曲措姆,还有用双语在田埂间听诉求的基层工作者。
“无论是扎根边疆的建设者,还是返乡奉献的青年,他们的故事都是民族共融的缩影。”队长祖丽米热·依明说。在那曲高中,队员们见证信息技术老师珠措为牧区老人架设“云课堂”;在贵州车间,他们跟着“乡与商随”队看黔货出山铺就共富路,让青春力量在促进民族团结中持续发光。
校地同心:绘就“跨域融合、专业赋能”实践育人全景图
从楠溪江古村的非遗工坊到那曲草原的支教课堂,温大学子的实践足迹跨越山海,这背后,是学校用系统布局串联起的“实践育人共同体”——既延续着“用脚步丈量大地”的传统,更涌动着“精准对接、长效赋能”的创新活力。
开云网页版页面登录携手20余省份基层单位,织就立体实践网络:温州本地非遗传承点、古建保护地扎根乡土,新疆、西藏的西部计划服务站延伸跨域触角;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,20支专项队在乡村一线挖选题、攒实证。2025年,131支实践队、4000余名学子深入基层,“青年实干家计划”通过实岗锻炼岗架起校园与治理前沿的桥梁,5名硕博研究生以“兼职团干部”身份沉到一线,让实践从零散走访变为系统培育,每一步都成为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的成长印记。
据悉,学校2次荣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单位,多个暑期实践队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、百强团队。今年,多支暑期实践队入选国家重点专项团队,“知语识文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实践队成功入选2025 年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,知心童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投身“法治中国青春行”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“兔子洞外的露营计划”亦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“千万工程”专项活动团队。温大实践育人的答卷,从基层历练的足迹到边疆坚守的身影,从创新探索的火花到落地生根的成果,正以 “跨域融合”打破空间阻隔,用“专业赋能”让实践更有分量,靠“长效机制”让育人温度持续传递,让实践育人成果不断增添亮色。
相关链接:从楠溪江到那曲草原 温大学子在山海间书写“实践砺青春”新篇
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:0577-86598000
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:0577-86598000
Copyright © 开云网页版页面登录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. 浙ICP备07006821号-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